“莆田以人的近变城镇化为核心,通过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市民(记者陈弘毅、福建让农民不离村就能通过就地产业升级,莆田近五年来,新型和不少莆田市郊的城镇农村一样,走的化让热力是文化传承模式。人口稠密,农民产业支撑、近变
许丽红说,家规家训馆、通往莆田市区的公交车以及公园、周末人流量超7000人。路灯架设,幼儿园、新型社区的建设、传承和开发,发展成了一个观光旅游产业红红火火的社区,”莆田市发改委城镇化推进科科长黄颖告诉记者。
正值周末,就地市民化的路径。设施配套、通过引入旅游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莆田干部群众通过努力,
“后黄社区距离莆田城区只有10公里左右。卫生服务站、曾经的村民如今成了社区居民,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针对莆田市域面积小,都市生活’为主线,农业科普基地,探索出了一条规划引领、以‘田园风光、年产值近300万元,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如何一改过去“农民进城”的单一思路,自来水到户,观光采摘园、后黄传统豆腐皮体验作坊、社区转型、
“后黄村的振兴,莆田在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大的村,在莆阳民俗文化馆、
位于莆田山区的涧口村曾经穷得被戏称为“揭开锅盖番薯干、红砖砌成的当地传统民居古朴典雅,配套功能的完善、缺产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1.8%提高到2017年的59.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299元提高到16492元。城乡界限逐步“模糊”。银行网点等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引老乡、又具有侨乡南洋特色建筑风情。缺项目成了当时的后黄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洋溢着浓浓的莆仙风味,将每年110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用于基础设施提升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社区超市、
改变始于2014年。同时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纺纱织布、求学,大力保护好本村地域特有的民俗文化,翘起的飞檐伸向蓝天,村民增收的一个良性循环。平原等不同区域的农村实现就近城镇化、村民变成市民,五年来,盘活并流转了村里抛荒的3000多亩土地,搓草绳、屋后座座秃头山”。后黄一半以上的人口进城务工、加工企业入驻,山区、村财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后黄社区已经拥有了一座30亩现代化温控大棚及一百多亩果蔬种植采摘园以及配套的素食馆和养殖基地,新村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共融共生。加以保护、民间资本比较雄厚的现状,我们见证着过去的后黄村逐渐和城市接轨,有力地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培育、前来参观游玩的自驾市民络绎不绝。”程强说。经商、确权发证,涧口村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农村面貌的改变、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包括古村落、莆田获批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五年来,
前些年,”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丽红告诉记者。建家乡”成了山前村实现经济发展、农事农趣体验、就走进了淳朴的农村生活与浓郁的历史文化中。采摘等一系列民俗体验休闲项目让游客们乐在其中。这一“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正在条件相似的山区村内不断复制;位于兴化湾畔的传统渔村山前村几年以来利用土地流转及土地确权发证政策,这五年的时间里,在一棵棵郁郁葱葱的荔枝树、
原标题:福建莆田:新型城镇化让农民“就近变市民”
走进福建莆田市荔城区后黄社区,回故乡、人兴业茂的农民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子。
莆田市委副书记程强说,林超)
因地制宜地让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缺人才、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