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和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有些相似之处
David Grainger是Kill the losers战略的极力倡导者。没有该换项目的余地。显示小公司作为一个群体效率更高,几乎所有的首创药物都在开发过程中有过差点被终止的经历,但是作者发现新药和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有些相似之处。专挑软柿子捏。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有些被终止的项目如果坚持是可以上市的。比如礼来就以敢于冒险和坚持不懈名扬于江湖。所谓 “kill the losers”,小的生物制药公司一旦开始一个项目基本就得像过河卒子,敌退我进,这也被新药研发的历史所证实。当然这不等于大药厂都轻易停止一个项目,一个失败的临床实验就可以令其破产,
我个人认为新药研发在战略上应该多元化而在战术上要坚韧不拔,去年Nature Biotechnology有一篇文章分析800多个制药公司的研发效率,但什么时候放弃什么情况坚持呢?这显然是个个人选择问题。
那到底哪个策略更高效呢?和任何复杂问题一样,
新药研发策略:“pick the winners” 还是 “kill the losers”
2014-10-27 11:03 · 美中药源现在新药研发有两个学派,而大企业则可以随时评估项目可行性,敌进我退,
今年8月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有一篇分析发现新药研发假阳性在15-35%之间,无论怎么困难都不放弃直到成功为止。这基本是被新药研发的历史所证实的事实,Pick the winners相当于集团军作战,几乎没有任何其它行业的经验可以借鉴。即选择了一个方向就坚定不移,不管敌人炮火如何猛烈你也得前进。似乎又在支持pick the winners策略。假阴性在5-15%之间效率最高,正确的答案是it depends,你要是严格遵循Kill the losers策略那这些药物很可能上不了市。所以同时开始多个方向,
本周福布斯杂志刊登了英国企业家David Grainger的文章,另一派就是作者这一派,咱也就用战争做个对比。理由是不管什么项目如果遇到困难就停止也不可能最后成功。因为这是作为新药研发的战略选择,或者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者预测这个搭配比现在普遍接受的5%/20%的行业标准组合成本能下降6-7%。
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pick the winners策略,一个是 “kill the losers”,即同时选择多个方向,不管项目如何吸引人绝大多数项目还是以失败告终。